社会实践

社会实践|包公祠里觅清廉 青春实践传薪火——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稷下体育人,逐梦滁州行”实践团赴包公祠开展游学主题教育活动

图片1.png

为深化乡村青少年素质教育,丰富暑期文化生活,山东理工大学体育学院“稷下体育人,逐梦滁州行”暑期社会实践团于7月30日组织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主题教育活动,带领当地乡村青少年营员走进历史悠久的包公祠堂,在沉浸式体验中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汲取清正廉明的精神力量。

祠堂观览,感受正气

图片2.png
图片3.png

青瓦灰墙的包公祠庄严肃穆。实践团成员引导营员们驻足于正中的包拯铜像前,领略其目光如炬、刚直不阿的神采。展厅内,“铡美案”蜡像生动再现了包拯铁面无私、执法如山的形象;泛黄的古代卷宗无声诉说着其勤政为民、秉公断案的善政。尤其引人注目的是那面高悬的“明镜高悬”匾额,历经百年沧桑依然熠熠生辉,它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千百年来深植于民众心中的公平正义之象征。

讲解精神,传递内涵

图片4.png

讲解环节重点传递了包公精神的深刻内涵。从“不持一砚归”的廉洁典故,到《陈州粜米》等戏曲中对清官寄托的民间期盼,实践团成员将历史故事娓娓道来,力求让抽象的品德在生动的讲述中具象化。他们不仅解读了包拯断案的铁面无私,更着重阐释了其家训中“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滥者,不得放归本家”的严厉规诫,强调清廉自律是立身之本、传家之宝。祠堂内苍劲的松柏,也被赋予了精神象征——“这些常青之树,正如百姓心中对清廉正直永不磨灭的敬意”。

图片5.png

甘霖解暑,正气育人

时值盛夏,酷暑难当。参观过程中,实践团成员密切关注营员身体状况,在活动间隙及时为每位营员送上饮用水,确保大家及时补充水分。这一暖心举措既体现了团队的人文关怀,也保障了实践活动的安全有序进行,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包公心系百姓、体恤民情的精神内涵。

活动落幕,意义深远

图片7.png

当活动结束,营员们回望祠堂,“铁面无私”四个大字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庄重清晰。此次活动远非一次简单的历史参观,其核心意义在于通过包公这一历史典范,向青少年传递“清正廉明”的永恒价值。它启迪年轻一代思考:公道自在人心,而守护这份公道,无论在哪个时代,都需要如包拯般的勇气、担当与对原则的坚守。山东理工学子以实际行动搭建起一座连接历史与现实的桥梁,让包公精神在新时代青年心中播下种子,为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注入精神动力。


撰稿:王东鑫 王永行

审核:张凯杰

编审:韩 

总审:曹绪亮

版权所有 © 山东理工大学 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