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动态

大数据助力高校党建

合理有效地将大数据技术引入到党的建设中,对于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将是十分有益的。

  高校党建是整个党的建设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加强高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创新体制机制,改进工作方式,提高党的基层组织做思想政治工作能力。”如何切实做好高校党建,搞好思想政治工作,促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稳定,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是高校党务工作者的核心任务。

  近年来,高校党建工作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组织的活力得到激发,党员队伍整体素质也有所提高。但仍有不少不到位、不得力、不适应的问题存在,影响了党建工作的效果。例如:随着网络技术发展而产生的纷繁复杂的海量信息,对高校师生特别是对青年大学生的思想影响较大;一些高校随着办学规模的扩大,党务工作者队伍规模却没有跟上,思想政治工作“供血不足”;学生加入党组织的动机多样,难以准确把握,影响学生党员队伍建设的稳定性;党建制度不够完善,对于有效地监督和激励党员保持先进性的措施缺乏;一些教工党组织功能弱化、作用虚化;一些学生党组织活动形式化、活动内容空洞浮泛。这些问题大多存在于基层党组织建设中。作为高校党建工作贯彻落实的“最后一公里”,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情况直接影响党组织领导核心、政治核心、战斗堡垒作用的有效发挥,影响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影响党组织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影响教育事业的发展。

  信息时代的演变必将提升信息化在党建工作中的应用水平。党的十八大将“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作为统领党建工作的核心目标,如果能够合理有效地将大数据技术引入到党的建设中,运用好这些数据,对于提高党建的科学化水平将是十分有益的。对于高校来说,如何利用大数据解决党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可以从这样几方面进行探索。

  党员行为数据化。大数据的样本数目越庞大,大数据蕴含的价值就越高。党建工作中,党员个体的数据就是党建大数据中的样本基础。在传统的工作方式中,我们收集的信息通常只限于党员个人的自然情况,这些静态信息只是“标签”,无法从中全面准确地反映党员的内在。想要了解真实的情况,就要看党员的实际工作和日常行为。党员行为一旦实现数据化,就可以为党组织追踪把握各个党员的思想动态和行为状态,为党的人才培养、思想建设和组织建设提供有力的参考依据。而高校在这方面有着先天优势,凭借强大的科研实力,可以将党员行为数据模型的建立和数据的获取作为专项课题进行破解,并在投入党建工作实践中不断优化,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党务工作互联化。有了基础的数据,还需要将数据进行互联,将现有的各个党员、各层组织、各类党建业务系统和信息系统、数据终端等进行数据的贯通与整合,形成具有类似社交网络功能的数据平台。高校可以建设党建数据共享云平台,并依托“党建云”拓展党建工作的阵地,推进党务工作的互联化和数据的全面化,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水平的提升。实现党员行为、基层党组织的数据化,可以让每个党员、基层党支部,随时对过往表现或党建工作开展情况进行自查,时刻提醒自己党员的身份和应尽的责任。实现党务工作的互联化,可以帮助每个党员、基层党组织了解自己身边的榜样,看到自己的差距,在时时刻刻“回头看”的过程中,在“比学赶帮超”的氛围中成长进步,让党建工作焕发更多“自下而上”的活力。

  党建队伍专业化。虽然高校通常具备较强的科研能力,但能否得心应手地运用大数据来改进并推动党建工作,关键还要看党建大数据工作队伍的专业水平。因此,为了把党建大数据应用落到实处,必须建立一支既懂业务、又懂技术的专业团队,还要通过广纳人才,为队伍的专业化建设提供强大的支撑。可以将大数据人才纳入党建人才库,同时吸纳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等方面的人才,与党组织负责人、学生工作人员、基层师生党员等党务工作队伍相融合。技术人才负责大数据平台的技术架构、数据分析、运行维护和安全管理,社会科学人才和党务工作人员负责需求分析、功能设置、内容维护及应用效果和问题反馈等,在融合之中分工合理、配合有力,磨炼出高超的党建大数据工作水平。

  树立大数据理念、运用大数据技术,将进一步推动高校党建工作,解决基层党建中的问题,促使高校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团结带领党员群众前进的政治核心,成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坚强堡垒。





版权所有 © 山东理工大学 体育学院